新闻中心
News
分类>>【塔哥气学】气功一词怎么来的?
【塔哥气学】气功一词怎么来的?气功这门学问在中国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气功一词却是首见于晋朝许逊著的《灵剑子》一书中的“道气功成”。
过去练功叫修行,就是修道,也叫行气,可以解释为练周天,也可叫呼吸吐纳,也可称运气、行气,就是把气的功能加强起来,一方面修德,做好事,一方面练气功,使身体发生变化,到一定程度修成了,就叫“道气功成”。不难看出气功二字的含义中,虽有练气与修德的内容,但它没有成为这一含义的代名词。
晋朝以后,道教、佛教等宗教在中国兴盛起来了。宗教利用了气功,把气功神秘化了。本来气功是练气修德,很具体很实际的,可是宗教化以后,就追求成神、成仙、成佛了。这么一来,气功的科学本质没有了,但是如果翻开中国气功史,可看到就在晋、隋、唐这一时期,有很多古人用气来命名的著作,如《气诀》、《气经》等,书中写的都是练气、用气的内容。《气经》中讲了几十种练气、用气的方法,连发放外气的方法都有,叫“布气”。以后宗教淹没了气功,气功的名词就没了。
金、元以后,很多练功夫的,为了抵抗外族的侵略,将气功的用到武术上来,逐渐形成了武术气功。随着武术气功的兴起,慢慢破除了宗教的神学思想。你说有神、有佛、有鬼,练功时求神、拜佛,说有神、佛保佑,可是打仗的时候有本事的打死没本事的,这个时候神、佛怎么不来保佑?
慢慢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就淡漠了,气功逐渐又从宗教里面分离出来,重新开始讲气、练气,宋代就讲吐纳之气了。
直至明、清时代,宗教渐趋衰微,武术与气功紧密结合,形成了武术气功,武当派、少林派两大家也逐渐形成。
对后世武术气功影响巨大的的《易筋经》,就反复强调了气;道家的武当派拳术也极重视气功之应用。前者擅长硬功,如“金钟罩”、“铁布衫”等,后者重体内之“神、意、气”。至清末《少林拳术秘诀》中有专章曰《气功阐微》,明确指出“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并有详明的练法。气功一词渐渐显赫于世。
到初年搞气功的人就多了。1931年王竹林正式出版了《意气功详解》一书,直接以气功命名该书。1934年董浩著有《肺痨病特殊疗法——气功疗法》。1938年方公溥又出版了《气功治验录》,并创立了“公溥气功治疗院”。这个时期,用气功于医疗是其显著特点。
气功一词的广泛应用并为广大人民所熟知是在本世纪50年代。1953年,刘贵珍将自己练功与多年临床经验予以总结,在河北省卫生厅的同意和支持下,把该定名为“气功疗法”。而后在唐山筹建了唐山疗养所,稍后在北戴河创建了气功疗养院,并撰著了《气功疗法实践》与《内养功》两本书。刘贵珍倡导的气功疗法,已不是单一,而是包括了内养功、强壮功、保健功、行步功四种。气功一词的内涵,刘贵珍先生认为是“概括了、吐纳、导引安博体育登录入口、内功等方法”。
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气功事业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不仅广泛地大规模地应用于医疗疾病,而且做了很多科学实验一一尤其是外气治病试验。于是气功一词不仅是养生、治病、健身的锻炼方法的代名词,而且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一门特殊学问了。尤其是中华气功研究会与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的成立,把气功推上了科学的宝座一一成了气功科学,它与原来的含义大不相同了。(更多修行知识请关注修行科学公众号)
修行科学平台内容由多个不同领域修行者与科学工作者编写或提稿。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运营者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
“修行科学”平台旨在传递修行智慧,探索生命科学真谛,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视角,诠释自然万物背后的奥秘,结合东方智慧与科学,来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定期推送修行智慧、前沿科学、秘法、易经数术、风水法术、中医养生、科学等大量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