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安博体育官网赵燕侠:现在的阿庆嫂哪里像个老板娘?当年我甩抹布都练了几百次
安博体育官网赵燕侠:现在的阿庆嫂哪里像个老板娘?当年我甩抹布都练了几百次赵燕侠出生在一个梨园世家,祖父赵广义是京剧小生演员,父亲赵庆祥,艺名赵小楼,则是京剧武生。在那个年代,戏曲艺人的生活并不容易,赵燕侠的家庭也不例外。迫于生计,七岁起,她便随父亲搭班跑码头演戏,一边向荀慧生等京剧大家拜师学戏。她的戏路极宽,青衣、花旦、刀马旦、文武小生全能驾驭。15岁时,她就已经能够与当时的大牌演员如金少山、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等配戏,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
在学艺的过程中,赵燕侠经历了无数次的磨砺和考验。由于家里付不起琴师每月10元的吊嗓钱,她只能自己想办法练嗓子。数九寒天,她对着冬天的厚冰喊嗓子,直到用哈出来的气把冰喊化了才算完。有时候,她也会对着家里的破坛子喊。每当谈到这段经历,赵燕侠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泪光。
除了练嗓子,父亲还督促她每天练功。赵小楼对赵燕侠的要求极为严格。无论她练得好不好,都常常会遭到父亲的打骂。有时候,赵燕侠会觉得委屈和不解,为什么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还是要挨打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赵燕侠是位极有个性的人,无论是为人还是从艺,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见解。赵燕侠的嗓音明亮甜美,表演妩媚又洒脱,武功扎实漂亮。然而,她最有特色的还是咬字清晰。在京剧界,能够像她这样坚持唱腔为吐字服务的演员并不多。她坚持不用小话筒,观众即使不看字幕也能听懂她唱出的每一个字。这与其他青衣依依啊啊地唱、观众需要熟悉唱的内容才能听懂的情况截然不同。
初听赵燕侠的戏,可能会有人感到惊讶:这唱的是京剧吗?是不是在听评剧什么的?然而,听下去之后,就会被她饰演的人物所吸引,恍然大悟:噢,这就是京剧!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让赵燕侠在京剧舞台上独树一帜,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她的票房一直十分火爆,特别受老百姓的欢迎。
在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散文集《美丑缘》中,有一篇题为《赵燕侠与海派》的文章,让大家对赵燕侠这位京剧大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吴先生在文中提到:“五十年代,一家戏剧权威刊物载文批评了赵燕侠。我从来不敢轻信别人的批评或颂扬,必须自己去看。我没有看过赵燕侠,便专程骑车到圆恩寺剧场买了一张赵燕侠《追鱼》的票。这一看,一见钟情。扮相美,唱腔跌宕多变,表演生动细腻,感情完全投进了角色。从此,只要有赵燕侠的戏,我场场都看……”
吴先生进一步阐述道,如果将周信芳作为海派的代表,那么他想将北京的赵燕侠也归入海派。在吴先生心中,海派并非一个地域性的标签,而是创新的代名词。无论是戏曲、绘画还是其他艺术门类,海派都承载着褒贬不一的评价。贬之者认为其不合正统,没有功力瞎耍弄,吓唬人;褒之者则赞其自创一路,敢于突破成规戒律,是艺术探索中最可贵的精神。赵燕侠的艺术,无疑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赵燕侠无曾创造过多个令人瞩目的“第一”:她是女演员中第一个获得一级演员称号的,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李少春、叶盛兰、周信芳、盖叫天等京剧大师并列;她是第一个大胆尝试演出现代戏的京剧演员,为京剧的现代化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她还是第一个在京剧界搞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谈及京剧目前的现状,赵燕侠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和思考。她认为,京剧老戏的节奏太慢,已经不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不改革是不行的。然而,近年来一些新编戏却无法流传开来,她认为主要问题出在唱腔设计上。“《沙家浜》的唱腔是李慕良设计的,但现在人们提起唱段时,往往只提演员,却忽略了唱腔设计师的贡献。这是不对的,吃水不忘挖井人。”
因身体原因,晚年的赵燕侠深居简出,很少去剧场看戏,只是有时会在电视上看看戏曲节目。然而,她对于电视上播放的戏曲节目并不满意。“电视里放的多是片断或折子戏,大戏也只是那么几出翻来覆去地演,剧目太少,演员的表演也不精致。”她感慨地说,“比如《野猪林》,谁能像李少春那样演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份儿?前几天在电视里看到新排的《沙家浜》,那个阿庆嫂哪像个老板娘?当年我演的时候,光阿庆嫂甩抹布就练了不知多少次。演现代戏没有什么程式可循,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演员一定要下功夫,才能演好人物,才能去创新。”
说起《沙家浜》,这出戏的故事情节脱胎于1939年的一个真实事迹。当时,叶飞率领江南抗日义勇军离开苏常地区后,留下了三十六名伤病员。他们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不畏艰苦,重建武装,坚持抗日斗争。1943年,鉴青作词、黄苇谱曲的抗日歌曲《你是游击兵团》诞生,这是最早的反映沙家浜故事的文艺作品。后来,又出现了两部纪实作品,分别是一九五七年六月战地记者崔左夫写作的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斗争纪实》和一九五七年七月当事人刘飞口述的回忆录《火种》。
1959年,上海沪剧团将三十六名伤病员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并定名为《芦荡火种》。这出戏一经公演,便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63年初冬,一位正醉心于京剧的领导观看了这出戏后十分欣赏,便推荐给了北京京剧团,令其改编成京剧。同时,她还将当时已经崭露头角的赵燕侠叫进了中南海,希望她能担纲主演。
赵燕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当时头一句话就是,她想排这个现代戏,给我找剧本,找的是上海沪剧的《芦荡火种》,说那里头有个阿庆嫂,开茶馆的,是地下党员,你演着合适。”于是,赵燕侠便开始了《沙家浜》的排练工作。
然而,排练过程并不顺利。1963年12月5日,《地下联络员》迎来第一次审查。看戏后,领导大失所望,表示对演出现代戏的信心已经没有了。面对这样的挫折,剧组的成员们并没有气馁。于是,剧组重新加工剧本,演员阵容也做了调整。为了更好地揣摩角色,赵燕侠决定放弃对古装戏程式动作的依赖,去体验生活。她深入基层,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亲身体验了军旅生活的艰辛和乐趣。
公演后,《芦荡火种》观众反应强烈,连演一百多场,很多人连夜排队购票。赵燕侠饰演的阿庆嫂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她艺术生涯中的又一个经典角色。她的表演贴近生活、自然洒脱,让观众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和力量。1964年7月23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领导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的演出。演出结束后,毛主席兴致勃勃地说道:“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从此,《芦荡火种》正式定名为《沙家浜》,并成为了京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在《沙家浜》中,有一场戏名为《茶馆·斗智》,其中阿庆嫂那段精彩纷呈的唱词,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唱词是这样的:“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这段唱词,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出格的夸张,却以通俗纯朴、富有比兴的语言,展现了人物的机警与过人的智慧。
赵燕侠的艺术生涯,是用心、用功、用情的生动写照。她深知,要把戏演好,仅凭天赋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不懈的努力和深入的探索。她提出的“三用”理念——用功、用心、用情,既是对演员演戏功力的要求,也是艺术家艺术创造的方法。
在赵燕侠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她扎实的武功和生动的表演。囊括摔打扑跌的《十三妹》、《辛安驿》,展示了她身扎大靠、足蹬厚底的功夫;在《大英杰烈》中,她的身姿矫健,英气逼人;而在《阴阳河》中,她踩上硬跷耍“水挑子”,脚下生风,飘然起舞,令人叹为观止。观众赞叹,有如此惊人的武功,实属当时女旦中的凤毛麟角。
然而,赵燕侠的艺术魅力并不仅仅局限于武功的展示。在做功为重的《花田错》中,她饰演的春兰一角,更是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春兰是一个善良、热情、活泼、爽朗、诙谐乐观、乐于助人的丫环形象。赵燕侠在演绎这个角色时,看似不计方圆,其实全合绳墨。搓麻绳的情节、往墙上钉钉的动作,虽然都是虚拟的,但她所钉的部位却给人十分准确的尺寸感;上下楼梯的台阶更是计数无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手指的运用,摒除了繁琐的动作,选在关键时刻,一指伸出,就如画龙点睛,全台皆活。春兰出场时,“绣楼梳妆毕,红日照纱窗”,赵燕侠在念罢这句台词后,右手拇指中指相捏,食指向上,轻轻一挑,玲珑、巧俏,所指的意境分明,小丫头的性格毕现。
50年代,赵燕侠在上海、武汉等地一期连演数十场,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泛赞誉。60年代,她每月要演十二场以上,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到了80年代,她还常常一期连演二三十场,这种敬业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多演而用“心”,锤炼复琢磨,赵燕侠的演唱艺术之所以能够铸成独特风格的赵派,正是她长年累月艺术创造活动所付出的勤奋和艰辛的结果安博体育官网。
60年代,赵燕侠的声腔造诣愈益精湛。她在此前后排出了大量的新戏,其中重唱的剧目均有婉转流畅的新腔。即使在传统剧目如《玉堂春》中,她也能将苏三含冤悲忿、沉痛倾诉的唱段处理得恰到好处。低沉处如泉水幽咽,令听众难于喘息;昂扬处似山洪怒泻,观众顿感胸臆舒张。赵派的《玉堂春》迥然不同于其他各家,早已成为世所公认的定论。多少年来,她每到一地演出,必然以《玉堂春》作为首场演出的“戏”,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除了《玉堂春》等传统剧目外,赵燕侠还在新编剧目《碧波仙子》、《红梅阁》、《白蛇传》等戏中创唱了大量新腔。这些新腔既保留了赵派艺术的特色,又融入了新的元素和表现手法,使得赵派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她的唱腔婉转流畅、情感真挚,深受观众喜爱。在新戏的排演过程中,赵燕侠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她不畏困难、勇于尝试,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燕侠的唱腔之所以如此动人,是因为她的演唱总是与舞台人物的感情紧密相连。起唱之前,她的神态从来没有感情的空白。是悲是愤已然蕴蓄满腹,喜怒先形于色。待到歌喉一放,顺理成章地成为起唱前人物感情的延续。进而唱中的情则如浪花四溅、伸展铺张。“情中起唱、意在声先”,这是赵派表演艺术的又一特色。在演唱中,动听的唱和感人的情化融无痕,达到了“唱情一体、声态并做”的境界。
赵燕侠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也得到了广泛认可。陆定一曾于1982年为其《燕舞梨园——赵燕侠舞台生涯》一书所写序中题诗:“梨园世家女,苦练艺超人。义侠十三妹,冤狱玉堂春。此身无媚骨,不屑伍奸嚣。塑造阿庆嫂,京剧天地新。”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赵燕侠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她以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旗手对现代京剧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才是举,破除门户之见,打破论资排辈的行规,根据剧情选择最合适的演员,《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海港》中的方海珍,《杜鹃山》中的柯湘,莫不如此,使这些剧中人物成为经典。
阿庆嫂这个角色我觉得还是洪雪飞老师扮演比较经典。赵燕侠老师演的江湖气重了一点,尤其是智斗一场…!!